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Team
   

 


簡慶福

著名香港攝影師, 曾多次在國際沙龍中得獎,1953年,以《水波的旋律》獲得香港攝影學會第八屆國際沙龍影展金獎,這也是第一次由華人獲獎


水波的旋律

该作就是在影友集体外出采风时创作的,拍摄地点是沙田和大埔之间的吐露港。当时海面被微风轻轻吹拂,表层皱起波澜,阳光从逆向射来,波光粼粼,形成明暗交错,疏密相间的影调构成。此情此景前后不到半分钟,在场拍摄的影友大部分没有来得及反应,作者眼捷手快抓拍了下来。作品采用120型(6 mm×9 mm)负片拍摄,画质优良,层次丰富。同时,作者把船行的波涛作为画面的形式结构,使作品中点、线、面组合得有序而不失生动,疏密适宜、错落有致,极富有节奏感。这作品充分展示出黑白摄影表现光影的巨大魅力。
http://www.fotocn.org/jianqingfu/6410

這是 "0" 的突破,華人首次在該影展獲得金獎,轟動香港攝影界。
1921年,簡慶福出生于香港商人家庭,原藉廣東中山。年幼移居上海,入學就讀。他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學習繪畫,先後從師于劉海栗、張充仁大師。在張充仁畫室結識熱心攝影的同學劉旭滄,受劉的影響開始攝影創作。1948年回香港、澳門,參加當地攝影活動,並成為香港攝影學會高級會員,年僅30歲時獲得美國攝影家協會基石級會員榮銜。
1951年,簡慶福的作品《向前進》在新加坡國際沙龍獲銅牌獎,這是他在國際攝影比賽上初次獲獎;那是幅1942年他初出茅廬在南京湯山拍攝的習作,從此一生與攝影結下了不解之緣。


向前进 - 摄于1948年,1951年首获国际奖。作品创作于澳门

1951年, 新加坡舉行國際影展,簡慶福報送了自己1942年在南京拍攝的《向前進》。這幅作品採用坡地為前景拍攝苦力挑土的場面,幾位農民正邁著沉重的步伐奮力爬坡,生存的艱辛一覽無餘。評委們被作品散發出的同情勞苦大眾的質樸情感所吸引, 將銅獎 (香港攝影學會第七屆國際沙龍影展) 頒給了簡慶福。這讓簡慶福大感意外,拍攝這幅作品時他祗有21歲,但“不鳴則已,一鳴驚人”。他頓時發現攝影這個事有搞頭,有意思,“這次獲獎,樹立了我對攝影的終生興趣”。

画面采用坡地为前景拍摄苦力挑土的场面,他们迈着沉沉的步伐爬坡,从视觉上加剧了劳动的艰辛。从中不难看出,摄影家当时同情劳苦大众的质朴感情。
1951年,黑白作品《沈思》入選英國倫敦國際沙龍並刊于該年的年刊中


沉思 - 1950年摄于澳门。

20世纪50年代的港澳地区经济并不发达,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创伤尚未医治,老百姓生活很艰辛。作者选取神情疲惫、衣衫滥陋的劳动者形象为拍摄对象,相当典型地概括了当时社会的窘迫,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低层贫民的同情和关切。简老当时还只是偶尔为之的业余摄影者,所以这幅早期创作在人物神态抓取上难免还有稚嫩之处,但其在光影、构图和细节等表现上显得相当老练。
1951 年3月,簡慶福在上海參加了友聲旅行團的安徽黃山之旅,當時拍攝的作品《黃山雲》,得到中國畫大師張大千贊賞,並為簡在照片上親筆題詩,該作品已為黃山博物館珍藏。《黃山雲》在香港攝影學會的年終大會上被會員投票選為全年最佳作品,獲由英文《南華早報》捐贈的香港全年最佳作品杯。此後,1953年的《奔在自由之路》、1954年的《水波的旋律》、1955年的《蕃茄》等,又連續獲此殊榮。該獎杯在簡家?存放了四年,他是香港獲此殊榮 " 四連冠 " 的第一人。現在,該獎杯存放于香港攝影學會。從此他名聲鵲起,有口皆碑。之後不再參加攝影比賽,經常被聘請擔任國際、國內許多重大影賽的評判。


光明在望 ( 1955年摄于香港 )

风光摄影拍摄的是客观的自然景象,但真正的艺术家往往 “醉翁之意不在酒”,并不满足于客观实像的再现,而是要通过实像进而表现意象。《光明在望》中,风云突变,一场暴风雨即将袭来,远航的船队面临着生死考验勇往直前。摄影家通过这一航海场景,表现出对大无畏精神的赞美。从一定意义看,这也正是作者自己所向往和追求的人生境界。唐朝大诗人李白曾以描写三峡航行,表达自己的抱负:“ 两岸猿声啼不住,轻舟已过万重山。”(引自《早发白帝城》),简老的风光摄影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这种寄情于景的创作方法。


黃山雲 1951


奔在自由之路 - 獲香港攝影學會第七屆國際沙龍影展銅獎。

「攝齡」比簡慶福高的攝影家不多,而從耐力及苦心那方面看,更無出其右。當然,苦功並不一定可以攝得佳作,但攝影這一項藝術媒介的困難程度,一般行外人是難以體會的:不下苦功就沒有珍品可言。一位美國藝術教授曾經告訴我:不困難的藝術都不是好藝術;難的不一定是好,但易如反掌的沒有深度,沒有耐人尋味的美。攝影也是如此。

在攝影上說,苦心與耐心的重要,最明顯莫如大場面的風景了。「大場面」作品的困難自成一家。這種作品通常海闊天空,氣象萬千,稍有不如理想的物體參進畫面,作者無從搬開、安置,而要在黑房中刻意修改,也往往無技可施。換言之,絕佳的大場面風景作品,可遇不可求,若作者不願意苦心地找、耐心地等,那麼他就應該向 其它題材打主意。從另一個角度看,好的「大場面風景」作品都一定有幸運的成分。但若不勤奮從事,這幸運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。

從20世紀30年代起,簡慶福的攝影創作從未間斷,走遍祖國大江南北、全球五洲四海,早期拍攝社會紀實攝影,後熱衷于藝術風光創作,佳作數不勝數。代表作有:《農家樂》﹙1948年﹚、《奔在自由之路》﹙1950年﹚、《海戀》﹙1953年﹚、《水波的旋律》﹙1954年﹚、《一湖春水曉帆風》﹙1982年﹚、《野火燒不盡》和《驚起》﹙1998年﹚等。其中《水波的旋律》被中國文化部民族文化促進會選為20世紀中國經典攝影作品。


農家樂 - 1948

簡慶福先生是中國攝影界德高望重的前輩。他為攝影創作百折不撓,苦心孤詣,走遍行荒山野林、出沒邊陲村寨,奔走不毛戈壁,深入世俗市井,為攝取人間美景真情,跌傷過腰,顛翻了車,但毫無怨言,樂此不疲。簡認為:行千里萬里追尋一個好畫面,比自己作品得獎更有滿足感。在創作思想上,簡有膽有識,提倡創新。他氣度儼然,胸襟開闊,其樂觀直率的個性和真摰的感情,常常滲透于作品之中。
隨神舟九號飛船進入太空的搭載物品中,有6幅攝影作品來自香港著名攝影家簡慶福。作為唯一以個人身份入選的攝影家,簡慶福的6幅攝影作品,包括《黃山雲》《一湖春水曉帆風》《江山如畫》《奔騰》等,以絹制打印隨 “ 神九” 一起遨遊太空。


一湖春水晓帆风 (1985年摄于江苏太湖)

江南水乡是作者年轻时代生活的地方,那里的好山、好水、好乡亲,成为他热衷拍摄的题材。《一湖春水晓帆风》就是其中之一,通过霞光尽染,千帆竞发出征捕鱼的热烈场面,拍得氣勢恢弘, 寄托了自己对水乡故土赞美之情。
要拍攝到太湖上漁船密集出航的場景, 並不簡單, 该作拍摄时遇到许多难题 –
一,并非什么时候都能遇到船队密集出发的场景。为此,作者对太湖鱼汛季节和渔民结伴出湖的规律进行了调查,統計, 最终得知那年5月22日会出现期待已久的壮观场面,于是租船同行掠影;
二,在船上拍摄同行的渔船队,由于摇晃会造成照片的影像模糊,只好采用1/500秒高速快门。但当时天刚亮,光照很暗,一般镜头的光圈开大到极限(F2)都会曝光不够。作者的哈苏专业镜头的光圈可达F1.2,也就解决了问题。
三,当时船队行的背景空白一片,缺乏气氛。作者从另处拍摄拂晓的彩云,在后期放大时进行两底合成,赋予了画面欣欣向荣的象征含义


浮生若夢

簡慶福於一九四二年在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攻讀西洋畫系,師從繪畫大師劉海粟,受西歐藝術影響,特別是印象派大師的作品。他的作品《浮生若夢》充分顯示他所受的印象派影響。


簡慶福早期的作品「海戀」,總覺歷久常新,雀鳥在水面躍動泛起微妙漣漪及光影,在瞬間給作者捕捉了,相片扣人心絃。


锦绣大地 1999年摄于青海

青海有肥沃的土地,每年春天,油菜开花把大地装扮得锦绣一般。作者采用大远景构图,鲜艳明亮的色彩展示了中国大西北的生机和希望。为了避免景物色彩的单一,作者在照片后期制作时,在油菜田里增补了一些当地少数民族农民的形象。这是他最初尝试电脑组合画面的作品,作为自己探索的经历收在本画册里。


一枝独秀 ( 2003年摄于北京 )

是幅色彩分寸控制恰倒好处的力作。画面里,暖色和冷色的关系合适,绿叶、湖面虽然面积很大,但色彩饱和度较低,并不抢夺视线,“安分守己”地当好陪衬。对比之下荷花尽管很小,但其明亮而鲜艳,显得光彩夺目。最耐人寻味的是,该作对背景湖水的色彩控制,隐约虚幻,既点明了环境,但又不干扰荷花的 “独秀” 地位。


相对无言- 2003年摄于南戴河

作者摄自然景色善于运用拟人手法,来表达人间情感。画面里,两朵荷花默默相对似乎有口难言,这一场景使人联想起生活里各种情感纠葛,是在吵架、撒娇,还是有隐痛……,观赏者各自可以根据自己的阅历来补充阅读它。
作者摄该作遇到了曝光控制的挑战 - 画面背景是水面上极强烈的太阳反光,荷花处在逆光状态,由于胶片宽容度局限,若是曝光不当,就可能损伤其一。但作者曝光精确,又巧用反光等,荷花和水波两全其美。


爱的担子 ( 1957年摄于香港 )

哪个母亲不疼爱自己的儿女, 哪个母亲不想尽办法让儿女幸福?可是画面里那个妈妈却不能在家呵护自己的孩子。或许,她是挑着他们去出工、或许是到集市去出卖他们?作者用质朴语言揭示着50年代香港社会劳苦民众的悲惨景遇。在这里可以足见,摄影逼真的记录本领,具有其他艺术无法达到的感染力和见证性;也可以足见,作者并不是只关心湖光山色的摄影家。


叢林深處


奔腾 ( 2005年摄于河北)

在历史上,河北省坝上不仅是皇家避暑的园林,而且还是狩猎习武的围场,那里有牧马、驯马的传统。虽然,如今马匹已经不是我们主要的战争和生产工具,但人类对马的钟爱是割不断的,马的一往无前的勇敢和忠实主人的信义常常令人感动,也是艺术创作经久不衰的话题。用奔腾的场景,一是记录民俗,表现牧民的野性风采,二是借题发挥,抒发男子汉的阳刚豪情。
为了真实再现马群奔腾的壮观,作者在摄影技法上作了相应的调整 –
一是,选取浅水沼泽地为拍摄环境,在逆光照射下让马群践踏出层层浪花,显示出力度;
二是,采用1/1000秒的快门,使飞舞的浪花和腾越的马匹在画面里清晰地亮相,增强美感。


春回大地 ( 2006年摄于日本)

春回大地,百花齐放,谁都能在桃园拍摄到鲜花,难的是在同一个画面里组织好树枝和花朵的构成关系,常常是不能两全其美。这幅照片原来树枝的姿态和布局很美,唯一缺憾是画面中心太空,没有耐看的花朵。于是作者在电脑里尝试进行 “ 移花接木 ”,把其他地方拍摄的两枝一长一短的花朵粘贴上去,并进行了虚实关系的调整。经过改造的画面,从造型上看比原作要完美,既保持了百花闹春的氛围,又有了突出的细节。这是30年代郎静山集锦摄影法在数码时代的演进。
Jian Qingfu

 

 

 

免責聲明 | 個人資料 |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, HKCSSST